Back to Highlights (花絮)
劉園璧 - 我的故事( 8B & 8C)

(B) 初识Lydia

 

每年夏天美国中西部大学的中国学生都组织一个大规模的聚会,称为 Midwest Chinese Student Rally。来自中西部各大学,Illinois, Iowa, Michigan, Minnesota, Nebraska, Ohio, Penn State 以及 Wisconsin 的中国学子,四,五百人,共聚一堂,载歌载舞,表演丰富的文艺节目。中西部生活单调,这是一年一度最受中西部中国学生欢迎的社交盛会。1978年夏天, Midwest Chinese Student Rally 在威斯康辛大学举行。作为东道主,威大中国同学会忙得头昏脑胀。

 

Lydia(三珍)那时是中国同学会干事,做司仪,又帮着做钟玲表演的导演。第二天晚会结束后,天气凉爽。我和Lydia走到湖边。一谈谈到三更。她和我同病相怜。从小父母都不在身边,都是祖母带大的。可谈的话很多。

 

Lydia的爸爸在上海白手起家,成为纺织厂的大老板。年轻得志,免不了每天招待客户,花天酒地,进进出出百乐门,已经和一位那里工作的女子生了两个儿子。但随着社会地位上升,还是要娶一个好人家出身的做太太,这就是Lydia的亲妈。但Lydia的妈妈日子并不好过,过了几年就和她爸爸离婚了。Lydia的妈妈考虑老爹有钱,就让女儿跟着爸爸过,这样好一点。1949年,共产党统一中国。政府向资本家提出“公私合营”的方案。Lydia的爸爸“醒目”, 去天津巡查了一趟,发现这个“公私合营”不对劲。一回上海,除纺织机械不可带走外,其他东西能带走的都装箱,和其他几百几千的上海老板一样,带着后母,大哥和二哥逃难到香港去了。只把Lydia留在上海由老祖母看顾。

 

Lydia 在上海的日子其实过得满好的。住在法国租界静安寺边洋房,进出都有上海没人有的汽车司机。她小時候读书很好,又是上海少年宫的队长, 时常去飞机场向外国来宾献花。就是沒爹沒娘。

 

Lydia 十五岁那年, Lydia 老祖母,死求活求,求她爸让Lydia去香港。Lydia到了香港,后母对她,沒有什么坏,也沒有什么好。 就是不喜她在人前眼前,让人家知道她自己不是第一个正式太太的。Lydia 在香港圣心女校读了二年,就给送到 Kentucky 一家修女办的女校。1967 年她二哥觉得那 Kentucky 女校太偏僻,帮她转来威大。

 

(C) 威大中国同学会

 

到1968年夏天,我的depression 似乎恢复了很多。有人在校园招收暑假卖书的工作。有几个中国学生去,我也跟着去了。那家公司叫什么 National Student Marketing。大家一起去Nashville 受训。这是我第一次得到美国式的 salesman培训。讲精神激励, 要读 Napoleon Hill 写的经典著作 "Think and Grow Rich"。这本书从1937 至1970, 卖了两千多万本。几百个小子,学 Positive Thinking。 每天一早冲冷水澡, 对着镜子叫 “I look great",“Answering every objections. Never take No for an answer"。 喊口号,鼓士气。平生苐一次听到这些理论,这和我几个月前 depression 时的心态,刚刚相反。这些概念,对以后在美国做事,做管理,蛮有用的。

 

卖$20元 一本的学生手册, 其实是很辛苦的, 特别在派我去的黑人区。黒人做妈妈的对儿女其实是很好的。做爸爸的不同,有些根本一早就逃走了。我们对这些一个月賺不到$400 的可怜女人說 :这些书对你儿女在学校读书大有帮助,她们就给我$10的订金。到暑假完送书时,有些不见了,有些没有钱付余下的$10。 到暑假结束, 书卖得不多,倒是成就了两件好事。因为要运书,学会了驾车;同时买了架$200的破车。似乎是成功人士一样,衣锦还乡了。 

 

第一学期选的三科,全不及格。从来没有过的羞事。第二学期,选了二科简单点的,看来也没有什么希望。倒是辛辛苦苦去帮中国同学会做那没有人要做的干事,负责编辑500人的同学录和安排开party更好玩。街上每見到漂亮中国小姐,就可以名正言顺的问她们的地址电话。我去校园里书店和唯一中國杂货店征捐款,替他们画了半页广告。这就是后来读MBA要学的市场营销。还有用电话找附近好玩的地方。此外,还厚着脸皮,画了几张大千式酒杯蟹,和徐悲鸿样子的瘦馬。笑死人了,不过学生名录倒也因此而好看了一点。还有另一件好事。我请了七八位同学会里的漂亮女生,帮我打字。Lydia 就是其中之一。


 

 


 

 

每天做到三更半夜,累得半死。有一晚快累死了,问我的教授朋友:“Is it worth it to kill myself for these people ?" 他回答 “ You are not working for them, you are working for your own idealism“。 我一辈子都记着这句话。

 

同学会也交到不少到现在还是的好朋友。有一天隅然发现 Peter郑同学和我原来是同年同月同日重庆同地生的。他爸是董家东方船运公司,Oriental Oversea, 的船长。当然,当时当地就结拜为兄弟了。还在宿舍开了个五十多人的大party, 美女如云。我爸还特的从菲律宾运了一箱Sam Michel 啤酒来助兴。那是我在威斯康辛大学难得的高潮(mania?)。从此又开始走下坡了。

 

编者按:公众号连载劉園璧先生所写生平故事。读者有反馈意见,欢迎直接联系作者。先生电邮是 wanpekliu@aol.com。

Donors(赞助)

We are so thankful to our sponsors for their generosity!

 
 
 

Follow us(关注我们)

Follow us on social media

 
 
 
 
QR code for 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