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Highlights (花絮)
从异乡到家园

从异乡到家园

2016-10-27 Young Yang MSHCA

这个墓碑位于新泽西贝尔维尔的荷兰归正教堂的墓园里。

 

 

1870年代,横贯美国东西两岸的太平洋铁路竣工后,68位华工自西海岸的旧金山长途跋涉来到贝尔维尔,在一家蒸汽驱动的洗衣作坊打工。他们很快在当地建立了教广东话的中文学校,这是美东的第一家中文学校。同样是这批华工,他们庆祝了中国的农历新年,也是美东的第一次。贝尔维尔的这个华人社区后来逐渐扩大,其中的部分人移居附近的纽瓦克,并在那里建立了20世纪初美东最大的唐人街。

 

大约一年前,人们在教堂的地下室发现了部分华人遗骨。当地的历史协会和一些其他的有心人查阅文献和各种资料,把这段有关美东第一个华人社区的历史发掘了出来。据信,这些早期迁徙到贝尔维尔的华工,多数成为了荷兰归正教堂的教众,这是他们的遗骨会在教堂里发现的缘由。至于这些遗骨没有入土,而是存放在教堂的地下室里,则是因为他们去世时,还期望有人能把他们带回中国,叶落归根。对他们来讲,这个教堂只是他们死后暂栖的地方;正如美国只是他们活着时的暂栖之地。家,永远是万里之外的那一方山水。

 

这块墓碑是上个周六落成揭幕的。我因为在居住地的华人组织里帮忙做点事,和两个同事一起应邀参加了揭幕仪式。

 

从居住的小镇开车去贝尔维尔的路上,闲聊中,其中一个同事谈到一位认识的老人。他一生在中国生活,工作。儿女都来了美国,并在这里安家立业。老人晚年到美国来探亲,去世后,孩子们就把他葬在了这里。把他的骨灰送回中国,对儿女而言,大约不是难事。但他终于还是葬在了美国,则是因为他的孩子都在这里,在中国连个上坟和扫墓的人都没有。讲起这位老人,同事半开玩笑地说,墓园里都是讲英语,或者说广东话的人,他在那里怕是蛮孤独的。我想,至少家人离得不远,每年清明的时候,还可以来看看他。家,就是亲人所在的地方。

 

传统的中国观念里,生死为大。死后葬身桑梓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将军们即使战死疆场,也要马革裹尸,埋骨故里。“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个更高的境界,但背景也还是这种对乡土生死不渝的眷恋。在美东建立了第一个华人社区的先辈们,他们的遗骨在墓碑揭幕的那天,也同时入土为安,最终没有回到他们念念不忘的家园。同事提到的那位老者,不知他生前的愿望是什么,但儿女们没有把他送回中国。原因未必相同,他们的归宿却是一样的,都成了这土地的一部分。这同一块土地,在先驱者是异乡;在后来人是家园。从异乡到家园的过程,有无奈,也有自觉,还有曾经是信仰的主题蜕变为现实生活的方便而考量的对象。传统似乎断裂;但在周末的中文学校里,在年复一年的农历新年庆祝活动中,它又传承不息。所谓历史,就是先驱者和后来人割不断的关联。

 

周六当天,新泽西秋阴不散,雨下下停停,时大时小。墓园里有些冷。在那个墓碑前附身鞠躬的瞬间,眼底骤然一热。一百五十年所有的沧海桑田仿佛瞬间都在这块石碑上展开,来到了眼前。

Donors(赞助)

We are so thankful to our sponsors for their generosity!

 
 
 

Follow us(关注我们)

Follow us on social media

 
 
 
 
QR code for flickr